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_第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节 (第4/7页)

小情都需要用钱开路,否则寸步难行。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发生的一些案件,实在令人触目惊心:直隶省布政使司承办司书王丽南,是直隶省财政厅的一个小小办事员,顶多是股级干部,按理说,并没有什么权力。可是从嘉庆元年(1796年)起,数年之间,他居然贪污了三十一万两白银。他贪污的手段非常简单,那就是私刻了从财政厅长(布政使)、处长直到科长的一整套公章,然后任意虚收冒支,把国库银两大把大把地装入私囊。近十年间,他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怀疑和调查。大清王朝的监督体系这张破网已经烂得形同虚设。甚至湖北财政厅(布政使司)的一个银匠,利用政府官员的糊涂马虎,不断私藏银两,几年下来,居然也贪污了五千两之多。

    ??自从嘉庆亲政开始,黄河几乎年年决口。每年朝廷下拨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四分之一的巨额财政经费用于治河,可是成效甚微。那些治河的官员,每天公然在河督衙门里喝酒听戏,一桌酒席,居然花费千两。治河经费,大多数都落入了这些官员的腰包。至于治河的工程,则处处偷工减料。应该用麻料的地方,掺杂了大量沙土;应该建造秸垛填石,秸垛建好了,却根本不往里面放石头。结果,洪水一来,处处决口。

    ??嘉庆年间,各地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大量“编外衙役”或者说“编外警察”充斥基层。各县级部门借口人力不足,大量招聘“临时衙役”,不占编制,不开工资,利用他们处处设卡,到处收费,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他们的数量,往往超过正式编制数倍,甚至数十倍。比如直隶省正定县,“编外衙役”多达九百多名,而浙江省的仁和、钱塘等县,居然更多达一千五六百人。他们横行乡里,巧立名目,一遍遍向农民收取各项税费,如果谁不缴,就关入私牢,严刑拷打。他们在城市里勒索小商小贩,经常闹出人命案子,有的官司甚至一直打到皇帝面前。

    ??从乾隆晚期开始,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财政亏空”,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敷支出,不得不负债经营。到了嘉庆年间,这已经成了各地的普遍现象,几乎每省每县都出现了财政亏空。为了维持政府运转,为了给官员开支,各地政府不得不四处借债,有的甚至向地下钱庄借高利贷……

    ??三

    ??除了腐败之外,大清王朝还有太多难题没有答案。乾隆皇帝带着“十全老人”的荣耀光荣地进入了历史,他积累起来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却像定时炸弹一样,在嘉庆任内一个接一个地爆炸。

    ??首先,大清王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

    ??清以前的历史上,中国人口一直在一亿以下徘徊。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结果是全国共有人口一亿四千万。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人口增至二亿九千万,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乾隆之后,虽然国力大衰,但是人口还是沿着它固有的惯性规律发展下去。嘉庆十六年(1811年),人口达到了三亿五千万。

    ??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人口增长使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激化,越来越多的底层人口陷入了绝对贫困化,大批人口脱离土地、四处游荡,使得社会处于不安定的边缘。数十年来,数以百万级的无业流民聚集在楚、粤、赣、皖、黔等省,这些人的存在正是导致白莲教起义的主因。白莲教起义被镇压了,可是流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起义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陈德行刺案是这个问题的最佳注解。

    ??与人口问题相伴的,是大清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

    ??由于人口增长,粮食紧缺,加上美洲白银大量涌入,嘉庆年间,物价已经比乾隆初年上涨了三倍。然而,由于固守康熙皇帝做出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承诺,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却没有同比例增长。也就是说,到了嘉庆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乾隆初年实际上是减少了三分之二。这是各级政府出现巨额财政亏空的一个重要原因。

    ??财政危机又导致了乱收费问题的加重。

    ??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各地政府只能拼命向老百姓层层加码,于是各种千奇百怪的收费项目出现了。虽然朝廷规定不加赋,但是各地政府利用各种借口,不断加重农民负担。农民承担的额外税负比正税要多出数倍,甚至十数倍。各地百姓上访的案卷堆积如山,然而官员们根本不以为意,因为“州县亦熟知百姓之伎俩不过如此”,民与官斗,永远是输家。大清王朝社会矛盾处于激化边缘,轻则民众聚集,演成暴力事件,重则揭竿而起,“是以往往至于激变”。

    ??四

    ??责任心极强的皇帝几乎夜夜不能安眠。他在御榻之上辗转反侧,苦思解决之策。

    ??他决心加大“新政”力度,对贪官发现一个,撤换一个,绝不手软。

    ??从嘉庆七年到十年(1802—1805年),几乎每个月都有重要的人事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